研修感悟·物理 | 关于学习,关于教育,关于人生
研修感悟·物理 | 关于学习,关于教育,关于人生
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教师 张小洪 01 概述 过去的五天,我参加了北京大学2020年全国中学骨干教师前沿与交叉研修班的学习,有幸聆听了“地表最强导师天团”的精彩授课,真是心潮澎湃、收获满满! 这次学习的内容,涉及到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命科学、农学、医学、脑科学、心理学、信息学、哲学、艺术等多个领域,可以称得上是知识的满汉全席。 在学习中,我走进了神奇的植物世界6;在向日葵的花朵中,在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和《最后的晚餐》的画面里,在西班牙红宫密铺的砖块里,去体会数学之美1;我不仅重新认识了自己熟悉的物理学和心理学4,10,也见识了脑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8;一边为石墨烯的妙处而惊叹3,一边为“北京方案”实现了白血病患者“人人都有供者”而振奋9,同时还对生命科学、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希望12,13;我第一次听说儒家的“善意”与道家的“留白”,并开始关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11;更加深刻思考教育是怎么回事7,同时对北京十一学校“从课堂到课程”的探索过程心生敬佩14;我不仅体会到艺术对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追求2,也感叹人生如戏,思考如何演好人生这场大戏5。 这次的研修,让我有机会向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学习,好像站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。 02 关于学科交叉 本次研修的目的是“学科交叉”,我看到了各学科之间彼此交叉与融合的关系。 笛卡尔、牛顿、胡克、托马斯.杨,这些出现在物理课本上的人物,在脑科学的研究历史上也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8。 石墨烯的研究看似属于化学范畴,却同时与材料科学、生物科学息息相关3。 物理学中的假设驱动、粗粒化、定量化等研究方法,竟然可以迁移到生物学的研究中4。 人工智能的发展,更是离不开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信息学、生物学、工程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持13。 交叉是必要的。因为,自然本来就是不分学科的,人们只是为了便于知识的总结与传播,划分出了不同的学科。科学研究要取得更多新的突破,学科间的交叉地带绝对不能错过3。 交叉又是有条件的。一个人必须把本学科的知识学精,然后才能交叉3。只有专业过硬的人才,才能成为学科交叉研究中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。 03 关于专业 那么,怎样成为专业过硬的人才呢? 需要有理想和使命感。 研究医学的黄晓军教授说:“因为理想,我们想为病人解决病痛;因为理想,我们渴望解决全世界都还未曾解决的医学难题;因为理想,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无所畏惧,永怀信心!” 9 研究人工智能的黄铁军教授说:“为了国家的发展,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必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”13 “要敢为天下先!艺术、生活、科技、学习,均需如此。” 2 “先照亮自己,然后照亮别人。” 5 理想就如一盏明灯,为一个人指明方向;使命感就像发动机,提供前进的动力。 需要长期的努力。 数学需要足够的学习时间,才能形成数学的直觉1。 要有精雕细琢工匠精神3。 要有耐心,要不断打磨7。 比尔盖茨说:“人们往往高估2年内的变化,而低估10年内的变化。” 3 努力,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,可以铺就通往专业的道路。 还需要勇气。 迎难而上、战胜一切的勇气3。 还需要自信。 要有文化自信,即教育自信与学术自信12。 还需要人文情怀。 缺乏人文的科学将把人类带向不确定的未来,因此我们需怀有敬畏之心11。 还需要特别特别重要的一点——兴趣! 04 关于兴趣 之所以单独说兴趣,是因为太多老师都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。 兴趣很重要3,6。 针对中学生的学科交叉,兴趣比深度更重要4。 要让学生有兴趣8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0。 这是老师们关于兴趣的共识。 兴趣竟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。 理智的兴趣。不同于因为好玩、新奇、热闹而产生的一般兴趣,理智的兴趣是有意识培养的兴趣,比如老师通过向学生介绍《红楼梦》的妙处,从而吸引学生对此感兴趣11。 志趣:一般意义的兴趣是肤浅的,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的;志趣则具有理想驱动、价值取向、越战越勇的特点,更能让人持之以恒12。 原来,深层次的兴趣是包含主动的意志和坚持的韧性的。 那么,如何激发兴趣呢? 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背景3。 要让学生喜欢历史,就要让他们去体验当时的历程,从了解身边的历史开始2。 讲生动的故事,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结合,找到学生的兴奋点6。 “诺贝尔搞笑奖”、“透明胶撕出来的诺贝尔奖”——刘忠范教授讲的这些故事幽默而有趣3。 牛顿与胡克之争、道尔顿发现自己是色盲的故事、拉瓦锡、孟德尔的有趣实验——饶毅教授给我们做出了讲故事的生动示范8。 当然,努力去理解知识的体系与内在逻辑,加强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,也是提升深层次兴趣的手段12。 05 关于教育 作为中学教师,我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关于教育的问题,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本质。 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? 教育要培养身体健康、心智健全的人,拥有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免疫系统的人5,10。 教育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人——会思考,能解决问题,能感悟和理解这个世界7。 教育要培养未来的人——在非常艰难时仍人能向前走的人,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断学习和反思的人,能适应和面对不确定性的人7。 教育要教会人去发现美、感受美、创造美5。 教育有提升人的幸福感的使命7。 那么教育目标要如何实现呢? 教育要顺应人成长的节律7。 教育要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,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去唤醒我、发现自我14。 同时,教育要懂得“留白”,要尊重生命对于自由的追求11。 关于教育,我可以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、很多。 06 关于人生 教育是一个需要深度交流与互动的过程,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。 那么,作为教育者,我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,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呢? 金曼教授的《人生如戏》给出了答案: 人生如戏,自己是每一场的主角。要明白自己的角色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5。 虽然都说“人生没有彩排”,但是如果我们提前从更高、更远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,那也能做到有训练、有排练5。比如,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,去扮演好自己作为儿子(女儿)、丈夫(妻子)、父亲(母亲)以及教师、朋友……的角色。明明白白“演”自己,做到知行合一5。 人生是一场“无我”的表演,真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人是一个生命体,要注重去体会、体验、感受、感悟、思考、总结,要关注自己的情绪,要善于真诚表达和交流5。 人的生命要养,得到滋养的生命既有感受力,又有表现力。 生命如此美好,我们自己值得好好爱。先好好爱自己,爱满则溢,才能好好爱他人。就这样,“先照亮自己,再照亮别人”,让自己和周围的人,都拥有精彩的生命。 参考课程: 1. 数林漫步,田刚 2. 当代艺术与新媒体时代,朱青生 3. 石墨烯的前世今生,刘忠范 4. 物理学概念在系统生物学中的运用,欧阳颀 5. 人生如戏,金曼 6. 神奇的植物世界,邓兴旺 7. 教育的传统与未来,渠敬东 8. Art and Brain,饶毅 9. 跨越HLA屏障—造血干细胞移植循道创新之路,黄晓军 10. 心理学为什么有意思,魏坤琳 11. 知识的分割与一体,王博 12. 面向未来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,王世强 13. 百年人工智能,黄铁军 14. 从课程到课堂,赵继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