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生命奥秘,续写新的篇章 ——暑期班小结与感悟
探寻生命奥秘,续写新的篇章
——暑期班小结与感悟
沈阳药科大学 余果璟
曾有人调侃到“‘生化环材’天坑,药学全部占完。”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,经过两年来对基础课的学习,我深知此话有失偏颇。而在有幸获得这次难得的,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习的机会,并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之后,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后,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这几日,我不仅尽情领略了旖旎的燕园风光,品尝到丰富的餐食;更是何其幸运,能与诸位在学术上造诣颇高的老师们、诸位优秀的同窗们一同学习、探讨。此次“分子生物学与前沿技术”暑期班的学习,已然成为我漫漫求知路上熠熠生辉而又不可磨灭的一段宝贵经历。
图1. 燕园风光
老师的授课,是通向瀚海的钥匙。课上,每位老师的风格不尽相同,且都独具特色。他们或深入浅出,转抽象为具体,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明晦涩的问题;或详尽阐述,尽可能关注到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。从表观遗传、冷冻电镜,到精准医学、基因编辑,再到免疫基因组学、近代分子生物学史、转座子;各个领域、多个方面的知识将我领向生命科学瀚海的一角,亦如为远航撑开起始的风帆。
图2. 老师授课
在参观实验室和公共仪器平台时,实验室的师兄师姐、负责各平台的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许多前沿的仪器设备,如透射电镜、扫描电镜、质谱仪、各类分辨率不同用途亦不同的光学显微镜等,并阐述了其原理,这一过程同样也收获颇丰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技术的进步和支撑,科研工作者们才得以更为便利地继续深入,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。
图3 电镜
文献研讨,是一场全新的挑战。往常单人做文献研讨时,往往需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准备,因为除了了解作者研究的大致内容之外,也需要充分了解其验证过程的相关数据、图像,以及作者其后的思路。显然现阶段,在两天内单靠自己做完所有工作,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,这便讲究团队合作。在准备的过程中,助教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文献的大致内容,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精读,组内很快分好了工,最终很好地完成了文献汇报。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感受到,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。
经此一番,我亦从无谓的迷惘之中挣脱出来。季雄老师在课上说到,尽管有许多问题早已被那些大牛所研究并破解,但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,这些后来者,仍有许多能够做的。在自由问答环节,我也将心中的犹疑向诸位老师提出:作为一个以化学为主、在生物方面相对薄弱的药学生,研究生期间是否能进修生命科学相关内容?老师们也很耐心详细地进行了回答,他们说,这是没有边界的,不能把自己限制在“我只能做什么”这样的一个范围内。况且作为一个本科生,并不是必须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,而关键是在于,我们“能在这些科研训练中学到什么样的东西,有什么样的感悟”。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,在生命科学的领域中,还有无数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破解,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,可以说是永无止境。“生命科学”并不是天坑,它正在被一批又一批有学问,有理想,有热心肠的学者积极研究着,也必将大放异彩。因此我也不应当感到迷茫,前路漫漫,可行之事颇多,关键在于是否脚踏实地,在于是否能在一天天的磨练中有所长进。
图4 自由问答环节
正如李大钊所说:“黄金时代,不在我们背后,乃在我们面前;不在过去,乃在将来。”生命科学的世界仍需我们不断前进探索新区域、深入本质探究未知谜。在未来学习、科研的道路上,我将秉持一贯认真严谨的态度,对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多多问几个:为什么是这样?如何才能解决?因为一条条真理的发现,往往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问--探索--修正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地进行的。同时,我还会继续磨练自己,打铁还需自身硬,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,没有理论与实践的职称,那么在做科研之时便会寸步难行。
最后,向所有的老师和助教表示诚挚的谢意,非常感谢您们的付出,让我们乘着满载“收获”之帆,在无涯的学海中继续劈浪前行。